新质生产力映射了科技进步与时代演进的必然趋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构建起相互推动、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二者呈现出深层的统一性。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紧密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脉络,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
新生产力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首先,它重塑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新生产力的崛起,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追求自我成长,激发他们持续提升个人创新素养和增强集体合作精神。其次,它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新生产力的需求促使思政教育内容向创新意识、实际操作技能、国际化视野等领域扩展,以满足新时代对科技人才的新要求。最后,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利用多元的新媒体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培育创新人才方面的关键角色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育,高校必须不断强化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积极研究将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立志自信、自强不息,成长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新型人才。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领了创新的先端生产力形态,促使高等教育机构紧跟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调整学科配置和人才培养策略,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紧迫人才,助力高质量经济增长。同时,在此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促使高校必坚信科技为首要生产力、人才为首要资源、创新为首要驱动力,以此培养一支具备情怀、勇于担当、素质卓越、积极进取的创新人才队伍。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促使青年学子深入理解创新性生产力理论与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联系。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要求凸显了在创新性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和迫切需求。创新性生产力理论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教学视角和思考路径,助力其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态势。而当下,创新性生产力理论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理论支撑。因此,全面梳理和总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并根据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出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成就,积极引领青年学子深入理解创新性生产力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深远影响,增强他们主动学习这一重要理论的思想认识。
新质生产力理念为高校思政课程的革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在过往的思政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学生则相对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新质生产力理念却提倡学生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体验,提倡教学中应增加更多的互动与参与环节,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深度交流的热情,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理念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鼓励思政教学应引入案例研讨、课题探究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诸如网络课程和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思政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技术的融合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极大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拓展教学素材。思想政治课程的内核是传递真理,激励学生深入领会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强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须与时代同步发展,与社会前行保持一致,适时优化和刷新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主动吸纳与新质生产力观念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该理念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质意义。例如,为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高等院校应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学,阐释新质生产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展现新质生产力培养与中国精神传承的密切关系,以及新质生产力对大学生成长的推动作用,达成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有机结合。此外,高校思政课教材还要着眼于学生精神层面的培育。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利用思政课教材资源,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强化其改革创新的意识,巩固其勇于开拓的信念,并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为深化新生产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融合,要进一步调整和改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本质上是智力劳动的一种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增强课程的“生产效能”。这一过程依赖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内容及方法与学生之间的优化组合及互动。一方面,积极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团队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理念、思维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推动课程生产效能提升的新时代教育者。另一方面,学生同样是构建课程“生产效能”的关键部分,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象是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的青年一代。只有直面时代变迁,精准定位教学着力点,推动教师团队的高质量发展、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以及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方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质的飞跃。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革新性与传统相结合,不断提升思政课程质量。首先,需借助“高品质发展”的驱动力来实现教学上的“重大飞跃”。在思政课程建设中,高校应恪守教学、学科进步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重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爱国情怀、道德水平、法治观念及文化素质,以此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确保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的一致性。同时,高校必须摒弃生硬地融合课程思政的做法,致力于消除“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界限,构建移动式的思政教学,使课程内容与实际、实践及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并通过革新课堂教学模式,综合课内课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的资源,积极打造涵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虚拟仿真技术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增强教育的效果、提升育人的效能和激发育人的活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人才”这一核心动力,打造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引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需与时俱进,推动教育创新,确保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启迪相结合、政治导向与学术探讨相结合。必须牢固把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课程建设的“核心阵地”、课堂教学的“关键途径”,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实现与时俱进的教育革新。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课程的精准度,实现因时制宜的教育进步,思想政治课的教师需积极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勤于学习、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以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师德品质和教育能力,从而增强思政课程的教育吸引力和感召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要突出能力导向。首先,高校要积极构建课程实操平台,激发学生投身于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实际操作,涵盖课题研讨、项目策划、学术竞技等环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架构,增强其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其次,构筑人才培养协作平台,利用产学研结合和校地合作,推动学生参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创业实践、实习锻炼、社会服务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概念、发展趋势和技术路径。再次,倡导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公益讲座、社会考察、职业技能比拼、创业创新计划等多样化的活动。支持学生以志愿服务者的身份深入科研单位、地方企业进行实践操作;鼓励他们参与科技推广、知识传播等活动,点燃青年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推动学生依托专业背景进行社会调研,通过调研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同时,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主题的辩论赛、技能挑战,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营造校园内追求创新、培养新质人才的氛围。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新动力”在革新思政课程体系、增强育人实效方面的关键作用。随着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入结合,强化师生数字素养和数字思维变得尤为重要。高等院校要积极创新性将教学辅助手段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学生”向“教师—技术+平台—学生”转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仿真教学环境,增强了思政课程的沉浸感、感知度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此外,要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近年来迅猛增长,实现课程资源的全面对接与共享,并使课堂教学延伸至网络与课余时间。智能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覆盖了预习、互动、复习等教学环节,为学习情况分析、效果评价、问题诊断及规律探究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
(孔令海,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专项基金项目“新质生产力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体系研究”(WHDHSZZX2024118)、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基金项目“脱贫攻坚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研究”(2024SJSZ0069)、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2024年度职业教育课题“新质生产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SZ24B30)、2024年度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室内外温差50℃是怎样的体验? 一股强冷空气近期侵袭我国最北省会城市哈尔滨。23日当地最低气温跌至零下34摄氏度,非常接近历史同期低温极值。“极寒”之下,这个拥有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如何运行,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详细】
老有所养 期盼更舒心 2018年,在“老有所养”这个重要民生领域,全国层面会有哪些新行动?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今年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详细】